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社會新聞 > 正文
作者: 仝志華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8-08 09:09
8月的菏澤,驕陽熔金。市農(nóng)科院玉米試驗田里,熱浪扭曲了空氣,腳下的泥土灼燒著鞋底,密不透風的玉米田里,玉米研究所研究員曹鳳格防護服內(nèi)的衣衫早已濕透。汗珠滾落到泥土上瞬間消失,這無聲的“甘霖”,澆灌著大地上最堅韌的希望?!叭~子鋒利如鋸齒,再熱也得裹嚴實!”這位在玉米育種戰(zhàn)線堅守34年的老將聲音鏗鏘,黝黑臉龐上一雙眼睛始終燃著執(zhí)著的光。在她心中,每一株玉米都是她的孩子。
“天越熱,越要鉆得深?!边@樸素的語言背后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千鈞重擔。玉米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,是我市第二大糧食作物。提升單產(chǎn),種子是關鍵。市農(nóng)科院玉米研究所立足黃淮海夏玉米核心區(qū),以破解種源“卡脖子”難題為使命,向高溫熱害、南方銹病、鹽堿脅迫發(fā)起攻關。
耐熱抗病,守護“黃金糧倉”。面對黃淮海頻發(fā)的極端高溫,團隊培育出23份高產(chǎn)、耐熱、抗病、宜機收的玉米自交系,其中QT2433等4份獲新品種權保護。以這些核心種質為基,定向培育的“菏玉1907”“菏玉1908”“菏玉1909”系列品種,成為抵御高溫的“金盾”。2023年黃淮海銹病大暴發(fā),九成品種淪陷。玉米科研團隊選育出的高抗南方銹病“鐵軍”——自交系CY1280647(Y77)與CY1280641脫穎而出。玉米科研團隊與專家團隊合作鎖定抗病基因,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加速抗性改良,育成“菏玉1907”“菏玉2206”等抗銹“新銳”。“菏玉19”更在2022年山東高產(chǎn)競賽中以實打畝產(chǎn)962.9公斤創(chuàng)下菏澤夏玉米紀錄。
向鹽堿地要糧,拓展“新耕地”。響應國家“以種適地”戰(zhàn)略,團隊在東營鹽堿基地開辟戰(zhàn)場。征集92份優(yōu)異種質,以耐鹽黃改系為核心,融合熱帶種質抗性與豐產(chǎn)基因,創(chuàng)制79份耐鹽抗病新種質。育成的骨干自交系18S1970、QT2259成為耐鹽先鋒,其中QT2259系譜融合強耐鹽堿PH4CV與歐洲雜交種優(yōu)勢,組配的“菏玉2117”在2025年山東省夏玉米生產(chǎn)試驗中勇奪產(chǎn)量亞軍,剛剛通過審定(魯審玉20250020)。今年,7個自育耐鹽堿新品種在東營基地示范種植,149個新組合正在嚴苛的鹽堿環(huán)境中接受選拔,為挖掘億畝鹽堿地的糧食潛能儲備“金種子”。
汗水澆灌,金種生光。田間,科研人員揮汗如雨,記錄數(shù)據(jù);實驗室,分子標記技術精準篩選;合作版圖不斷擴展——與大北農(nóng)集團簽訂轉基因育種協(xié)議,向隆平高科、登海種業(yè)等企業(yè)輸送56個新品種新組合多點測試,與山東海禾共建東營百畝示范方……
驕陽似火,熱土蒸騰。當科研人員俯身輕撫卷曲的玉米葉,眼中映出的不僅是亟待破譯的基因密碼,更是鹽堿地上翻滾的金色玉米浪。在汗水與智慧澆灌的科研沃野上,一粒粒承載著“中國飯碗”重托的金色種子,正頂著烈日,倔強生長。
記者 仝志華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